2006年是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创立的时间。那个时候我机会为这个刚刚诞生的中国工业设计奖设计奖杯。如今12年过去了,这只奖杯已经代表了中国工业设计界的最高荣誉。今天几乎所有的好的中国设计师都拥有这件设计,对于我来说,一件作品有这样的生命力,一方面得益于红星奖的成功,另一方面也暗自庆幸没有辜负当年的机会。
那一年我25岁,算是刚刚进入设计行业的第二年。站在今天来看待那时候的我,最有价值的是对设计的热爱。希望通过设计去表达一些东西。在思考的过程中没什么杂念,在创作的过程中这样的心态是会让人享受的,这也是我认为设计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
如同作品最终呈现的一样,奖杯通过几条空间折线创造出来一个纯粹的形态。用几何感创造的戏剧性师当时我对工业设计专注于三维造型领域的思考结果。没有多余的东西,如同年轻时期的我一样,直接,果断...放到今日,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件完美的作品。
有趣的是,在制作奖杯的时候遇到了麻烦。看起来的简洁的造型实际在选择生产工艺的时候却成为了一个难题。相信有经验的设计师看到这个造型都会发现,它不可能被开出模具,意味着每次要生产200-300个奖杯的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设计实现不了,差点就夭折了。回想起来,要感谢的当时配合我们生产的精密铸造工厂。他们在实验了很多次以后,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一种简单却独特的加工工艺,帮助我完美的实现了设计的初衷。至今,这种独特的加工工艺也成为了红星奖奖杯不断被谈论的小秘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在这件作品上的思考是,随着经验的丰富,对工艺的了解,我是否还会有当年的勇气去设计一款挑战工艺或许会失败的作品?还是会为了安全选择我熟悉的材料与工艺,这个问题一直通过这件作品在提醒着我。
2015年,在红星奖奖杯设计10年之后,我又获得了一个机会,中国包装设计协会邀请我为他们设计中国之星设计奖的奖杯,同样也是五角星的元素,不同的是,它是中国平面设计与包装设计领域最老牌的设计奖。
人生就是这么神奇,你的对手,居然是你自己,而且是10年前的自己...
那一年我34岁,已经拥有了现在的工作室,XL% STUDIO。面对同样的命题,我试图去挑战一个新的设计。在思考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抹不去设计红星奖时候的场景。但慢慢的,留存下的是当时设计时那种存粹的感受。
作为平面设计与包装设计的奖项,我思考从构成的角度,尽量用最简单的设计手法去组成一个五星的形态。如最终的作品所呈现,用一个单独的切面体,通过旋转组合出的五角星,简洁有力,同时在中心形成了一个空的的五角星形态,创造出了虚实的关系。在整个设计的工艺把握上如前文所提,在设计之初已经了然于心,从我个人看来,设计更加的成熟。
但问题总是有的,为来保证设计的纯粹感,如何让奖杯能立起来是一个在设计中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我不想给它一个托,因为那会完全破坏设计的独立性。思考了很久,无奈只得在后面设计了一个可以被拆下来的支架。正如下图所示。我其实并不满意这个解决方案,但我也想不出更好的方案了,这是这个设计留下的遗憾。一个需要我去接受的遗憾,因为红星奖的设计,在我看来是完美无缺的。但不影响我对这个作品的喜爱。
-写在最后-
再次看到这两奖作品,我很想为它们写一个专题。因为相隔10年,很难讲得清设计本身的好与坏,因为设计本身是不可以被量化的。这两件作品带给我的价值是来自于创作中的情感投入,这一点相隔十年的我是没有改变的。设计师也许有经验的区别,也许有阅历的区别。现在我们工作室充满了刚刚毕业也就24,5岁的设计师们。我和他们在一起,依然是一群设计师在共同工作,就像和当年的我一起工作一样。我觉得,我还能被过去的我所接纳,就是继续在设计之路上探索的动力吧!